如本项目的第一个环节,是关于莫奈的《干草堆》系列作品,1891 年夏末到 1892 年春季,出于对瞬息光影变化捕捉的执着,莫奈在一块干草堆身上消耗了两年多的时间,不分晨昏昼夜地观察绘制,一共画了 24 幅《干草堆》。其中一幅于 2016 年 11 月就 16 日佳士得纽约拍场,以 8,144.75 万美元拍卖成交,约等于人民币 5.59 亿元成交。为了捕捉物体周围瞬息万变的光影,莫奈甚至同时在面前摆上一圈画架,但光线变化如此之快,每七分钟就需要作一幅新画,因为光线已从某一片树叶上转移开了。无论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干草堆,或一池睡莲、一座教堂,在阳光的不断变化中产生的光影变化是惊人的。本实验环节通过对法国吉维尼当地农场、水园以及诺曼底园的全景视频长时段(不同季节的若干 24 小时)采样,通过球幕交互的方式帮助同学完成针对莫奈画作中特定瞬间、特定光照的实景体验、拾色分析,建立对前期印象主义所关注的自然与存在的技术性观察认知。
在色彩实验环节部分的新现实主义推动者伊夫·克莱因,以具有磷光性的IKB(International Klein blue)的”空中雕塑”作品为原身。蓝色本身象征着天空和海洋,象征着没有界限,又因为“克莱因蓝”太过纯净,以至于很难找到可与之搭配的色彩进入人们的视野,因此,这种蓝被誉为一种理想之蓝、绝对之蓝,其明净空旷往往使人迷失其中。1957 年 5 月以“伊夫.单色画”为题的系列作品在 Iris Clert 画廊展出,展览由彼尔.昂立带领演奏“单音交响乐” (Symphonie monoton-Silence) ——在整个开幕式中,仅有一个单音奏出、休止、又再奏响的音乐。同样以一个单音为基础,克莱因以“单音交响曲”的声音实验来配合其 IKB。
在这部分的实验中,同学们可通过不同色立体模型从单色到多次配色,寻找与之匹配的自然或抽象造型,以完成不同明度、不同纯度,以及不同强度关系之下的色彩造型实践。
让·丁格利是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最著名的瑞士雕刻家及实验艺术家,以动态雕刻著称。他创作的革命性在于完全脱离了艺术史上的既有模式,直接启发了后现代艺术。作为“二十世纪艺术圣像”之一的《向纽约致敬》,是丁格利的重要代表作品,这是一架自动毁灭的装置,一架不能预知其运动过程的偶发装置。
在贝尔实验室科学家的协助下,装置被设计成为经半个小时的癫狂运动后自动解体。最终留给人们的只有影像、草图等图像文献。因此,通过文献将丁格利《向纽约致敬》重现于虚拟空间中,再经由交互实验,让学生从草图开始一直到装置解体,全方位地了解丁格力的创作思路与作品呈现,通过对如此巨大体量装置的的多角度观察、要素打散与重新组合,同时结合实验影像、三维场景对引爆瞬间的复原,调动全感官去感受和理解作品,并根据理解对作品进行适度重建以进一步加深艺术认知。
在本项目的一期计划中,于 1920 年至 1930 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的超现实主义艺术,是以所谓“超现实”、“超理智”的梦境、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,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“无意识”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,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。
本实验环节通过对达利部分作品原作中角色素材的还原,帮助同学通过远近交互、角色 360 度拖拽、视角、透视、动态的转换,以及声音的情感渲染与切换,进入到一个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所极度追求的非理性,极力挖掘的有关梦境、记忆、潜意识的诗学环境,并且把这些非理性的内心感受和体验,以一种高度逼真写实的角色对象描绘出来,造成一种既真实而又荒谬的幻觉世界。在这个幻觉世界里,通过实验教学,达到一个在传统超现实主义艺术教学活动中所无法领悟到的,荒诞中的真实,实在中的虚无,进而感受到生命意识的神秘和无限性。
达利以一种绝对的色彩设定与物质阴影,使所有物体处于一个绝对性的空间之中,不受环境光照的影响,一切物质被不可思议地错置在一起,有违现实,并共同传递出一种永恒与腐朽的暗喻、慌乱与无序的记忆,以及似是而非的熟悉与陌生。本项目通过该教学活动中的一系列交互与操作,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的
感觉是可变的,通过适应虚拟环境,或者说适应超现实环境,使自身的感觉达到“现实”。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,环境的现实与感觉的现实,两者之间原本明显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,这本身就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一直以来所渴求的一种感知状态。现实世界与虚拟的界限一旦变得暧昧,落入超现实主义世界的可能性就变得更高。